编者按:6月15日,万众期待的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拉开大幕。对地方非遗项目的展示上,本届非遗节改变思路,选择当地最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精心布展,立体、深度呈现非遗项目的魅力。
对此,本网推出专栏【光影看“非遗”】,将镜头聚焦非遗项目,以光影美景展示人类共有的精彩“非遗文化”,以飨读者!
夹江竹纸:蜀乡贡纸
■乐山新闻网成都专电 记者 杜娟 文/图

现场制作宣纸
竹纸制作技艺是四川省乐山市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夹江多竹,水流清澈,造纸条件得天独厚,自古就有“蜀纸之乡”的美誉。始于唐代的夹江纸,在清初逐渐繁盛,康熙年间被御批为“贡纸”,乾隆年间被钦定为“文闱卷纸”。

现场制作
抗战时期,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的重要供应基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先后两次来到夹江县马村乡,与纸农共同研制出“蜀笺”、“莲花笺”、“大风堂”专用书画纸,因其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在民国书画界风行一时,与安徽宣纸同被誉为“国之二宝”。

造纸技艺展示
记者在夹江宣纸展区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现场制作夹江宣纸。这位老人名叫杨占尧,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杨占尧家是夹江县马村乡传承最久的造纸世家,杨家造纸已历经14代,杨占尧为第13代传人。只见杨占尧将竹帘放入纸液池中,轻轻一抄,一张传统的手工宣纸便呈现在眼前。
杨占尧告诉记者,历经千年,夹江纸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了“蔡侯”造纸技术,而现场展示的只是传统工艺70多道工序中的其中一个环节。
|